老林长我10岁,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从其音容笑貌上来判断,他完全不像一个年过65岁的老同志。听说退休后的老林好像出笼的小鸟,全国各地到处飞。仿佛哪里都有梧桐树,哪里都是芳草碧连天。
突然邂逅老林,倒是让我不禁浮想联翩,思绪回到了三十年前。
伊拉克利
首先浮现眼前的是一张欧亚混合的面孔,格鲁吉亚人——伊拉克利。
三十年前夏末的一个中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艺系全体教师在正对着电梯厅的七楼会议室里开会。在那个黄金一般的岁月里,如日中天的张绮曼教授坐在中心的位置,总是激情澎湃地带领大家畅想着无限美好的未来。突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一条缝,然后一张笑盈盈的脸探了进来,冲着正在侃侃而谈的张老师频频点头示意。张老师马上站起身来,很客气地招呼门外的人进来。这是我第一次见老林,但那一脸可掬的笑容和飘逸的长发从此永久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跟随老林一同进来两个男人,他们均是身材高挑、高鼻梁、凹眼睛的外国人,其中一个长方形脸庞,面目中有一丝东方气质的,且看起来更加腼腆的就是伊拉克利。
原中央工艺美院环艺系工作会
伊拉克利是格鲁吉亚人,家住第比利斯。其父是格鲁吉亚著名的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Givi kandareⅠi),其母是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艺术家刘光文,时任中格友协的会长。
突然面对满满一屋子中国同事,这位年轻的格鲁吉亚人显得有点惶恐。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为了向此时面面相觑、一头雾水的众人示好,伊拉克利用生涩的中文冲着我们硬巴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社会主义好!”。
《基维教授的阁楼》,基维教授的老房子
伊拉克利的家,1993.6,林乐成
伊拉克利在第比利斯是一位建筑师,他毕业于比利时的一个建筑学校,也曾在欧洲短暂的工作过一段时间,于是我们就把他当作一个外籍设计师来使用。那个时候,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还没有对国际开放,拥有一张欧洲人面孔且有一点欧洲职业背景的伊拉克利,就成为环艺系在设计市场竞争中的一张王牌。
伊拉克利的妻子是一位美貌绝伦的模特,据说在当地非常的有名。当时正在热映的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轰动全社会,每天晚上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把电视调到那个频道。《北京人在纽约》是一部描述八十年代出国留学的华人在国际大都市纽约打拼事业的创业史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全程在国外拍摄的中国电视剧。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也为国人了解西方现代社会打开了一扇景窗。而电视剧放映前播放的丹侬衬衫广告的女主角,就是伊拉克利的太太。
伊拉克利一家合影
太太现身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国品牌广告,伊拉克利也不甘落后,他在同样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出演了一个配角,混在宫廷里的郎世宁。现在若果你上百度查有关信息,会发现演员表弄错了,把郎世宁的扮演者标注成家喻户晓的加拿大人大山。而实际上那个饰演郎世宁的演员的确是躲避战乱的伊拉克利。为了演这部电视剧,他还刻意留起了小胡子。
蓄起胡子的伊拉克利
但以上这些还都是不务正业的花絮,伊拉克利在中国的主要谋生手段还是参与红极一时的室内设计。
曾经在欧洲的工作经历,使得伊拉克利掌握了一些国际先进的辅助设计软件,也就是当时正在中国推广中的计算机绘图软件Auto CAD。计算机绘图在当时的中国设计界尚未普及,美术学院更缺少这样的人才,于是伊拉克利很快就在环艺系里明确了自己的角色。1993年恰逢环艺系正在设计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的建筑室内空间,而设计总包方巴马丹拿公司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国际设计机构,环艺系的老师们为了显示自己能跟得上国际先进的设计水准,于是赶鸭子上架也开始使用CAD进行绘图。伊拉克利在此大显身手,一时很多老师都找他求助,请教计算机绘图方面的问题,他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记得那一次设计的酬劳是用美金结算的,每画一张1号图纸得到的酬金大约是150美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尤其对像伊拉克利这样需要积蓄国际通用货币的人来讲。每一次领薪水,他总是用充满感激之情的双手捧着鼓鼓囊囊的信封,向发钱给他的人鞠躬道谢。
我感觉毕竟伊拉克利身上也留着八分之一的中国血液,他既敏感又聪慧,很快就融入到我们的这个集体之中,并且对北京的生活习俗有了更多的体验和认知。那个时候环艺系的福利非常好,午餐一般不去食堂,就在对面食杂店和副食商店里买些烙饼、粉肠、朝鲜小菜,然后在会议室里聚餐。此时伊拉克利会放下斯文,也学着我们的样子用烙饼卷着咸菜和粉肠大快朵颐。私下里,我们也经常拉伊拉克利到学院对面街头的排档上喝啤酒、吃烧得脏兮兮的田螺。
除了完成系里给他规定的一些设计工作以外,我们也总拉着伊拉克利利用业余时间干些私活。对此伊拉克利更是乐此不疲,因为养家糊口乃是一个男人的天职。
正是利用这样的一些设计工作的机会,几年间他也跟着我们游走了中国的很多城市,比如安徽的合肥、阜阳,河北的石家庄、北戴河,还有浙江的杭州,山东的济南等地。在出差的过程中,他总是开心并充满好奇。因为一方面中国人对外国人总体上是非常友好的,同时他惊诧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各方风土人情的复杂多方面。
伊拉克利这张白种人面孔在有一些比较封闭的内陆地区出现,也产生了非同凡响的效应。记得有一次在从合肥到阜阳的路上,我们一行在淮南的八公山豆腐宴——一个简陋的路边餐馆就餐。丰盛的豆腐宴席摆了满满的一桌,配上烤得焦黄的烧饼,真是有特色。这样的美食会令我终生难忘,相信伊拉克利也是如此。待到那顿丰盛的豆腐宴快结束的时候,厨房炒菜的大师傅穿着油渍麻花的围裙拎着黑乎乎的大勺从厨房走出来,在餐厅的另一头远远的探头探脑,猎奇一般眺望着这位突兀出现在此地的白人。
1995年,参与考察的伊拉克利
三年之后,思乡心切的伊拉克利一家人要回国生活了。环艺系为他举办了告别宴会,是在贵友百货商店对面胡同里的一家菜馆里进行的。面对着相处了三年的中国同事们,伊拉克利眼圈微微泛红,他沉重地举起一小杯白酒向大家诚挚地致谢,然后一饮而尽。当我们问起他的未来时,他又吃力地说了一句汉语:“越来越好!”
老 林
话说回来,把伊拉克利从万里以外的格鲁吉亚带到中国来的,正是本人开篇中所提到的那位老林。这个人不一般,必须费点口舌,细细一表。
老林是一位感情真挚,充满热情与理想的艺术家。原本从事的是染织专业设计和教学工作,后来为了追求艺术梦想,在1993年初不远万里踏上了外高加索的土地。此番他选择去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那一阶段国内主流的美术学院崇高的国际院校多为前苏联的学校。据说,第比利斯美术学院是前苏联的四个最重要的美术学院之一,而他跟随的导师是苏联时期唯一的一位工艺美术类别的国家功勋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Givi kandareⅠi)。基维是高比林(纤维艺术)方面的权威,在整个苏联享有盛名。而正是老林的这位导师,把一直从事染织设计的老林的艺术创作,带入了更加开阔的纤维艺术创作的境界之中。从此他开创了中国纤维艺术的一片天地,并创立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大展的品牌。
林乐成和他的作品《彩色的云》
老林很怀念在第比利斯做访问学者的这段经历,这段生命过程让他认识了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国家,以及那里勤劳、智慧、富有才艺的人民。外高加索地区是人类最早定居、繁衍之地,在文明的汇集、融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说此地葡萄酒酿造的历史超过8000年之久,是人类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地方。格鲁吉亚人勤劳手巧,在工艺美术方面有着优秀的传统。老林的房东是一个当地最普通的老太太,她的厨房里居然挂满了当地艺术家的作品,老太太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边操持家务,一边注视着那些让人产生联想和美好意识的艺术品。生活简朴单一,但不乏情趣。
导师基维一家在当地受人尊重,且在国家享有很高的荣誉,他们家的房子是位于库拉河畔的一栋著名的历史建筑。据老林介绍说,当时格鲁吉亚最漂亮的建筑都分给了艺术家来住,而工人们则住在比较普通的房子里,这是因为好的建筑只有在艺术家的生活里才能保持它最佳的状态,并得到更好的维护。这足以说明艺术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然而艺术事业虽然美好,但是艺术人生在现实中却很难保持纯粹,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形成困惑,甚至是苦难的折磨。老林在踏上纤维艺术创作之路的过程经历中居然惊涛骇浪颇多,堪称传奇。
《高加索山村》 1993.6 林乐成
老林不仅是一个有爱心、豪侠仗义的人,政治觉悟也很高。从第比利斯回国以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在纤维艺术的创作和大型展览活动的组织上。二十多年以来,他完成了许多重要项目的公共空间陈设的纤维艺术作品。或人物或风景,多和国家叙事相关。一位大领导参观过他玲琅满目的工作室后,曾经对老林有过这样的评价道:“真没想到这位教授头发这么长,但觉悟却如此之高!”
时间过得真快,世界变化得也真快。有些地方沧海桑田,比如光华路边,昔日的踪迹几乎全无;有些地方依然如故,我想第比利斯这样的地方就是这样,如凝固的风景。但所有的人都经不住岁月的侵蚀,大我几岁的伊拉克利早已两鬓斑白, 变成一个看起来极慈祥的老人。听说这些年他开了自己的酒庄,打造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而老林呢,却依然如一匹不知疲倦的黑马在四处游荡、驰骋。听说疫情前他已在西班牙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次又听说他计划在第比利斯开设新的工作室,因为那里有他并不遥远的记忆。相应的,格鲁吉亚人民也并未忘记老林。
伊拉克利一家三口在中国合影
左一为汪建松教授,左二为伊拉克利
本文作者:原清华美院副院长、环艺系教授苏丹(节选)
环艺系教授汪建松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