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笔触间的“薪火相传”
2021.09.07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对于这样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史料的记载了解那样的一段岁月,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承载方式来体会那样的一种家国情怀。比如在一件件生动的美术作品中。

图片

王盛烈  中国画 《八女投江》 1957年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就有不少这样生动的美术作品,在众多展品中有三幅画作来自一对父子,这就是已故现实主义国画大师王盛烈的代表作《八女投江》和著名画家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王铁牛教授的油画《1959——大庆石油会战》和《上甘岭战役》。不同的时代的记录,不同的笔法表现,共同的是艺术家们的投入的时代担当。

图片

王铁牛教授与党史馆展出的本人创作的作品《上甘岭战役》合影

今天的午餐时间,我们就和著名画家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王铁牛教授从其父亲的代表作之一《八女投江》到自己的创作的《大庆石油会战》,这笔触之间的“薪火相传”。

图片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电影《八女投江》中的经典片段,影片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的八名女战士深处绝境,不畏强敌,集体投江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她们当中最大25岁,最小13岁,这样的一段感动无数人的故事以电影、舞台剧、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所歌颂,其中还有一幅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已故现实主义国画大师王盛烈创作的《八女投江》。作为王盛烈的儿子,著名画家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王铁牛教授回忆说,自己第一次见到父亲的这幅作品还是在当时的画报的封面上。

图片

王铁牛为主持人讲述父亲是如何用中西结合的创作笔法在中国画《八女投江》作品中展现这样一个英雄群体。

王铁牛教授的父亲王盛烈,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鲁迅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王盛烈先生本是学西方油画出身,后来转型中国画的艺术教育。在《八女投江》作品创作出来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美术界用中国画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并没有先例。《八女投江》这幅作品中,如何展现八位女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王盛烈也是遇到了很大挑战。王盛烈早年学习油画,有扎实的西画造型基础。于是他便第一次尝试用人体解剖、明暗关系系西画表现手法和中国画流畅的笔墨表现人物、营造环境氛围。

图片

王铁牛为主持人讲述父亲王盛烈先生

对自己在艺术创作的影响

中国画《八女投江》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滚滚的江水,持枪奋力反击的身影,相互携手走向河中的决然,历名的瞬间凝固在画面中。王盛烈先生曾说过“笔墨具有特殊的生命力”这样的一种生命力不仅是对于画作中人物的再造,还有便是创作者内心的真实体现。于是这样的一种生命力,传承在了儿子——著名画家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王铁牛教授的一幅幅作品中。

图片

1999年王盛烈王铁牛父子俩的合影

1977年春,还是一名普通工人的王铁牛创作了油画《周总理和大庆工人》,并幸运地入选了当年的全国美展。正是对工人生活的熟悉,让他和大庆题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是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王铁牛教授创作的长6.8米、高3米的画作《1959——大庆石油会战》中,铅灰的背景下更能让人们体会到在当时严峻艰难的岁月,那样的一支石油创业大军坚实自信的力量。艰苦岁月中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呼之欲出。

图片

《1959—大庆石油会战》

对于大庆的认识,对于“铁人精神”的敬佩,从很小就印刻在王铁牛的内心。2007年,王铁牛受邀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创作作品。他利用这次机会,全方位实地考察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创业历史,不仅深入到石油工人中间,还与钻井队老队员座谈,了解那些艰难岁月中的感人事迹,并尽可能地收集创作所需的人物、环境、道具等第一手形象和物品资料,创作了油画《千军万马会师大庆》。

图片

2019年,当他接到为建党百年创作美术作品的任务时,主动选择了大庆题材。为了这次创作,再次走进大庆,画石油工人肖像,参观铁人纪念馆和当年油田的历史遗迹,并反复观看相关纪录片,寻找适合表现的视觉形象。在这样一种热情的推动下,从动笔到完成,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1959——大庆石油会战》。

图片

王铁牛和主持人分享做为一名艺术家

应当有着怎样的社会担当

从《八女投江》到《上甘岭战役》,再到《1959——大庆石油会战》,王盛烈、王铁牛父子两代人用画笔接力,是一种血缘的传承,更是一种艺术家笔触之下社会担当的传承。

图片

王铁牛创作的《上甘岭战役》

在杂志发表

(来源:绘画系王铁牛教授提供)

© 2024 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

100084

© 2024 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