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鹅群(油画)
吴冠中(中国美术馆藏)
春天,人间的四月天,桃红、嫩绿,健枝舞动,柳丝绵绵,谁家飞燕入梦?
青山一抹,湖面如镜,点点白鹅,划破江南的宁静,这油彩的芳香,笔笔含情……白皮松,在优雅的灰调子中尤显苍劲,抽象的肌理触动艺术的灵思,这历经世纪的老树,记录了时间的流逝……
点、线、面,以及鲜明的色彩所构成的形式美,一幅幅画面生发的意境令我们更为深情地怀念吴冠中先生。他曾经两次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自己的代表作,构成今天馆藏62件作品的丰富序列,这些珍贵的艺术之宝,鼓舞着中国美术馆的每一位同仁,深入研究、高频率地展出作品,以真正将他的艺术回馈于人民,让这位不负丹青的艺术赤子之生命激情永远如火如荼地绽放……
今年是吴冠中诞辰100周年,中国美术馆近期以“风筝不断线”为题,将馆藏的吴冠中油画和水墨画编成“生命之本”“自然之意”“纯真之心”三个篇章,使观众从其作品中,领略一颗永无休止的探索之心,一条不断超越自己的创新之路,一根连着传统、紧系生活的乡愁之线。
这根线,从下到上,从东到西,从古到今,是贯穿吴冠中艺术生命始终的线。他青年时期走出宜兴,由姑父划船载着他至无锡赶考,选择弃工科而学艺术,到国立艺专拜师林风眠、潘天寿等,以及西去“取经”,在巴黎求艺,神会莫奈、塞尚、梵·高……回国后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写生、创作、教学。伴随着改革开放,他率先提出“形式美”,对当时及后来中国美术在艺术本体的探索起到促进作用。
回望这根线的始端,可以追溯到1946年公派留学法国的考试。一份关于论述中国山水画兴盛于何时,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后世影响的答卷,以其观点的高度、论述的逻辑与文辞的优美,使阅卷老师陈之佛动容。他用行楷全文抄录了这张获得第一名的卷子。整个试卷考生共答1715字,通篇采用文言文,下笔不凡,作为一位年轻的学子,对东西方文化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评古论今、见解卓然,使得当时已德高望重的工笔画大师陈之佛给了这份出色的答卷90多分。
时隔60年,2006年,这尘封的历史呈现于世人面前。陈之佛家人在梳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确定当年的第一名就是吴冠中,由此可见他在27岁时已功深气足。这为他后来独步艺坛,从文化精神和艺术表达获得自信、自在,更为他在中西合璧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铺陈了底色。
当然,这根线也是吴冠中遥接汉唐壁画线韵之简,神逮徐青藤、八大山人线条骨力与清逸,直接对语康定斯基、波洛克,在挥洒自如、忘我之境的状态中,创造了极具生命律动、艺术情怀、抽象美感的艺术之线。它源自高昌古城的原始意象,楚国兄妹的朴拙淳厚,粉墙黛瓦的几何秩序,枯藤老树的遒劲苍深……也受西方20世纪表现主义等流派的启发。吴冠中在古代画工的匠心和文人绘画的诗情中,在西方视觉艺术革命和时代创新的诉求中,拓展了美术创造的新形式、新观念、新表现、新审美……
他的形式论,是围绕“抽象美”而深入拓展的,其源是中国文化,其流是东西方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他说:“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从画‘像’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尽情发挥和创造美的领域,这是绘画发展中的飞跃。”
吴冠中一生都在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上追求这个“飞跃”。
我第一次见吴冠中是在1979年,在无锡听他的学术报告。他身着一件“劳动布”的工作服,形象质朴,语言富有意境。他从莫奈的《睡莲》谈起,阐述莫奈不是为画睡莲这个题材而画,而是光照下的波影、色光相融的朦胧之美使莫奈萌发了表现欲望。因此,许多画家首先是在自然中发现了形式美,才去作画。他回忆早在读国立艺专时,见到潘天寿的一幅《孤松矮屋老夫家》,画的是高高的松树下,扁平而矮小的房子……他认为,这种对比与构成的形式是艺术家一生都在追求的美。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描述了自己为了画粉灰色墙上爬满的老藤,不顾臭气熏天蹲在厕所边写生四个小时的情景,“那老藤牵绕、相互关联、矛盾纠缠、白灰纸本、笔走龙蛇,是一幅天然的抽象画……”
40年过去了,吴冠中当时讲话的神态我依然记忆犹新。9年前,我为南京博物院塑吴冠中像,近又为香港艺术馆作吴冠中像。这尊铜像选取他凝神专注写生、以刮刀涂抹油彩的瞬间。这个动作与神态是吴冠中的常态。他是一位真的猛士、雅士,是一位不断向世界寻求美的敏锐者。他在东西方文化融汇激荡中,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是深入刻画时代风貌的艺术家。
写到这里,吴冠中那刚健个性所表现出来的骨相又浮现在眼前,那不肯在艺术上让步所表现出来的倔强,体现了他的人格。但他看上去又很平常。他喜欢穿旅游鞋,这更利于远行。
他远行,永远在这不断的生命线……
(转载自:2019-05-12 00:00人民日报 作者: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